
咨詢熱線:
400-886-8385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現代城華庭4棟14A
“一國兩制”環境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粵港兩地車牌對大灣區交通的影響
導讀: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首先城市群實行不一樣的政治制度,大陸使用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香港、澳門使用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其次城市群實行不同的法律體系,大陸與澳門使用大陸法系,香港則使用英美法系,兩者間區別很大;再次是城市群的行政體系不一樣;最后,城市群的交通體系不一樣,粵港澳三地都設有口岸禁區,車輛通關需要粵港兩地車牌,大陸與特區的交通規則也不一樣。這些區別注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種全新的摸索,無法直接借鑒已經完善的三大灣區的建設經驗。
粵港澳大灣區囊括了“香港”、“澳門”兩大行政特區,這一特殊性,也對大灣區的建設帶來了不少挑戰。
想要與國際級高水平的三大灣區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經濟因素可否規律有效地流通,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以及東京灣區三大灣區區別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特殊性在于灣區城市群并不是在同一個政治經濟體系下建立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首先城市群實行不一樣的政治制度,大陸使用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香港、澳門使用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其次城市群實行不同的法律體系,大陸與澳門使用大陸法系,香港則使用英美法系,兩者間區別很大;再次是城市群的行政體系不一樣;最后,城市群的交通體系不一樣,粵港澳三地都設有口岸禁區,車輛通關需要粵港兩地車牌,大陸與特區的交通規則也不一樣。這些區別注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種全新的摸索,無法直接借鑒已經完善的三大灣區的建設經驗。
現在,大灣區內城市群正卷起一股包括經濟因素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連通、貿易投資趨向自由、文化融合加深等趨勢的建設熱潮,目的是為了改善大灣區的軟硬設施環境,促進建立命運共同體。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
協議提出的六大核心方針中,“著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排在第一位。交通網絡是大灣區資源匯聚融合的首要基礎,粵港兩地車牌更是粵港跨境交通首要解決的問題。
2017年7月7日,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貫通,標志著前后歷時13年論證、設計、施工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浉壅?2月12日將港珠澳大橋口岸粵港兩地車牌指標增發至10000個,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要求。
港珠澳大橋設立之難,不單單局限在工程難度層面上。
港珠澳大橋在宏觀上遭遇兩大層次的復雜性挑戰:港珠澳大橋屬于典型的“一國兩制”環境下的超級跨境工程?;浉郯娜卦诠こ探ㄔO行業所牽涉的社會文化、法律法規、技術指標、程序等方面有一定差異,引發工程前期大量重要決策出現嚴重分歧;此外,香港、澳門兩大行政特區具有足夠的自治權,中央政府不能對其直接進行干預或指揮?;浉郯娜卣畡t傾向于從各自社會經濟利益出發,調整工程方案、融資方式、管理模式等因素,導致協調難度加劇,且沒有可參考案例。
所以,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完工,加之萬個粵港兩地車牌指標的順利放發,為不在同一個政治經濟體系下的城市群深度合作提供了珍貴的案例。